石角是砂拉越州首府古晋县的一个郊区小镇
石角是砂拉越州首府古晋县的一个郊区小镇
在一个半世纪前,当陆路交通还是很落后时,从古晋要到石角或石隆门县,唯一的交通路线就是靠砂拉越河古晋上游的水道。
后来,从古晋经三哩巴杀至石角渡头开辟了一条7哩半的道路,再利用舢舨渡过砂拉越河,也就是石角河而到彼岸的石角巴刹。
虽然要船只驳接渡河很不方便,但总比从水路到石角,须花四个钟头来得近,且省时了。
石角地多平原,丛林处处,多条溪流卧藏其间,土地肥沃,很适合农耕!
约在1870年间,砂拉越政府与私人界从星马引进新产品橡树胶,让砂拉越人从事栽种。
因树咬经受工业国殷切采用,种植树胶大有利可图,一方面因石角地区有水道运输的便利,许多资本雄厚家族都在石角,纷纷投资开辟园丘大事栽种。
一时带来石角人口的增加、经济迅速繁荣,是当时古晋郊区最热闹的一个乡镇。
1924年,石角发生一场大火,烧掉几乎全部十余间店屋,带来严重财物损失。
可是,因当时树胶业的发达,商业前景美好,新店屋不久就重建起来。
张荣昌(张君光的令尊)与温潮芳、郑习等人率先联合建筑一排8间盐柴瓦店屋,也就是目前下街乃存在的一排店铺。
不久,殷商上合发拆巨资兴建目前的中街两排共有24间店屋。一时市场更加旺,大小树胶园丘相继种植起来。
石角因树胶业的兴旺而带来市场与人口的繁荣,十足就是一个华人村。
凡是华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学校的设立,因此石角有12个港门,后来演变成有10所华小,再后来更有华文独中的设立,也有幼儿园的创办。
二次世界大战(1939---1945年)后,列强国家着重经济发展,极需要原产品如树胶等的供应,因此树胶业更上一层楼。
本世纪60年代,又因世界冷战连天,战略上对树胶需求更殷切,致使树胶价暴涨。这也因胶价的上升,使热带国家大事栽种,导致后来生产过剩,价格暴跌,打击胶农生活。
大概人是最能适应环境,也是最善改变环境者。当胶价降到最低时,农人就斩伐胶树而以种胡椒代之。当胡椒业从黄金时代而步树胶价格走下坡时,农民又改种以可可代替。
如此一来,农人对农作物价格得不到保障,作物又为虫害、疾病不能根除、肥料节节上涨与农耕地缺乏,农人开始对务农感到灰心!年青一代逐渐离开家园,到城市去找生活。
此时经步入20世纪70年代,砂州首府古晋的西连、石隆门陆路交通完善而逐渐成为热闹的城市。
大马成立也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,各项发展也陆续展开,并略有所成。只是农产品价格低落、农村经济涉临破产,又因政局不安,村人为生活避乱,年青的先走,后来连老的也逃,尤以石角为最!
好不容易!斯里阿曼和平的钟声结束了25年动乱不安的日子,砂州开始大兴土木,尤以第一省古晋至10哩间工商业的进军,高楼大厦逐渐林立、公路网星罗棋市,发展神速,大有耳目一新之慨!
反观石角,向来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,因农产品价格的不振,导致商业的一厥不起,地区上基本设施如道路、水电未能如其他城乡受到照顾。
早期的交通,因有砂拉越河流的方便,得天独厚促使石角工商业的发达。可是这条河流却是现今石角发展的绊脚石。
大河把石角和古晋分隔开来,虽只是一水之隔,彼岸的石角却始终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,被公认为是一个落后的乡镇。
为摆脱贫穷,争取发展,石角人民开始感到建造大桥的重要!若大桥横跨石角河,就缩短古晋和石角间的距离,进而加速本区的发展,扶助农业,重新开辟新天地。
90年代初期,政府为开辟砂沙汶三邦高速公路,优先贯通马当、石角至伦乐公路,以利高速道路的进行,间接也惠及石角。
虽然从古晋经三哩到石角渡头只有7哩半路程,而经马当到石角却有17哩,是较为远些,但在运输上已大大巳改善了。
1992年是石角人民感到最喜悦的年头,因为第二座砂拉越跨河大桥终於在石角人民殷切的期望下,也是配合张君光从政30年来为人民力争的结果的石角大桥终於动工了。
大桥的建筑虽说砂沙汶高速公路的桥头堡,它的完成却是石角发展的转捩点。
石角大桥於1995年1月6日,敦请副首长兼基本设施发展部长旦斯里拿督阿玛黄顺开主持通车礼。
大桥工程竣工两岸衔接,拉近石角和古晋的距离,在建造工厂和住宅区将为石角人民带来经济上的价值,也肯定将会给石角带来工商业的发展。
(注:此文录自石角广龙宫重建落成纪念特刊,1995年。)







评论
发表评论